什么是刻奇

besoo2020-01-13  72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你知道什么是刻奇吗?刻奇无处不在,又很难避免,刻奇为艺术带来的伤害,对个人来说就是自我欺骗,寻求认同,是灵魂的膨胀。下面小编带您了解什么是刻奇。一、什么是刻奇刻奇,指自我感动或感伤,情绪不是自然表露,而是应该表露。当一个人…

什么是刻奇

乐雅养生网导读:你知道什么是刻奇吗?刻奇无处不在,又很难避免,刻奇为艺术带来的伤害,对个人来说就是自我欺骗,寻求认同,是灵魂的膨胀。下面小编带您了解什么是刻奇。

一、什么是刻奇

刻奇,指自我感动或感伤,情绪不是自然表露,而是应该表露。当一个人哭不是为了悲痛,是因为应该悲痛;笑不是为了幸福,是为了应该感到幸福,我们把它称为刻奇。

一个人的自我欺骗叫做矫情,一群人的自我欺骗叫做刻奇。

我们从小到大都处于刻奇之中:小时候写作文“看着胸前的红领巾我骄傲地笑了”,军训结束之后抱着教官哭得稀里哗啦,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求婚,引来千人围观如同商场促销。这些时刻的共同点是:当事人带着激动和赞美看着自己的灵魂,感慨自己的崇高。

网络时代,刻奇变得越来越专制:灾难之后,微博上满屏插遍红蜡烛,拒绝加入感伤洪流的人被视为冷酷或居心叵测;微信上大量的“男人一生要懂的10句话”“母亲20个让你流泪的瞬间”“关于小日本你不知道的99件事”,大多缺乏逻辑和审美,极尽煽情之能事,让人躲避不及。

刻奇用“珍爱生活,快乐当下”的空洞慰藉,掩盖人生的千疮百孔。刻奇用热泪高呼和呐喊,欺骗了人们渺小的灵魂。刻奇用粗糙简单的“正能量”包装苦难,让我们对社会顺从。

刻奇,是一切真实的反面。

二、如果彻底反刻奇,会不会也是一种刻奇

彻底反刻奇本身就是一种刻奇,因为刻奇就意味着绝对化。汉德法官说“自由,就是对所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精神和思想领域,应当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只要你追求一种意义,不可能不滑入刻奇。但关键是要适度。刻奇应当具备个人性,而不是集体性。这很重要。你的个人情感可能很丰富,但你作为权力者,要求大家跟你有一样的情感,那就刻奇了——所以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那个关于奔跑的两滴泪的比喻很有意思:美国参议员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这使他在一个难民面前感到无比幸福和感动,第一滴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第二滴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第一滴泪是刻奇,第二滴则是刻奇的刻奇,第一滴泪无法避免,人类总要有感情,第二滴类是永远想到:我是跟大家一样的——值得警惕的是后者,刻奇的刻奇,而如果刻奇的刻奇再与权力混在一起,就更可怕。

三、格林伯格与刻奇:刻奇为艺术带来的伤害

“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它的原意如今并不可考。一说是指在三明治上涂抹一些精美的东西,来抚慰孩童;另一种说法是说保留一些破烂,作为人生中某个时刻的纪念。刻奇被广泛认知的定义,是指一些通俗的、商业化的艺术和文学,包括杂志封面、广告、廉价油画、畅销小说、好莱坞电影等等。刻奇也指一种简单化的艺术风格,比如用黄昏来表示柔和氛围,用儿童、奔跑的小狗来表示天真无邪。

1939年,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发表了一篇《前卫与刻奇》的文章,最早预言了刻奇将会是艺术的坟墓。

根据格林伯格的理论:刻奇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此之前,穷人居住在乡下,富人住在城市,地理的差距让他们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而读写能力也是区别彼此趣味的工具。工业革命之后,穷人转移到城市,成为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并且为了更有效率地工作而学会了读写。

于是,阶级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居住空间上的隔阂被打破,文化享受上的隔阂也被打破。然而,工人并没有贵族累积下来的审美体验,也没有那么多的闲暇,甚至没有那么多用来欣赏艺术的预算。于是,刻奇文化应运而生——为那些对真正的文化价值麻木、却又渴望得到审美体验的人设计。

看廉价的爱情小说,就可以获得的感动,何必去费劲读莎士比亚?看列宾的画就一目了然的情感与故事,何必去在毕加索的一堆颜料和线条当中猜测作者意图?

这就是刻奇为艺术带来的伤害:观众用廉价的成本,获得廉价的眼泪,并且深深为此满足。

格林伯格对于刻奇的批评,体现出艺术批评家的清高。他的清高当然是对的,这是自古艺术家的最高价值。明朝文人沈德符曾经说过自己识别出的三重审美趣味:文人雅士居上,士绅热衷艺术者居中,易上当受骗的新安或徽州商人居末。

然而真正的、严肃的艺术必然是高成本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时间上。古代有个故事,说有个商人想得到一幅《水月观音》,再三央求,前后十数年,画家终于答应下来,历时三年才完成,当画完成送给商人的时候,其人已经故去。

无法阻止普罗大众有享受艺术的要求,也无法要求一个工人为一幅名画穷尽一生,要求一个家庭妇女精准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页里行间的绝望。于是,我们抱怨刻奇、嘲笑它,却无法逃避它如洪水一般的席卷。

格林伯格生活在一个真正的艺术与刻奇肉搏的年代,而如今,刻奇文化已经取得了世界性的压倒性的胜利。

一百年前,没有非洲人是刻奇的,而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都能批发到非洲风情的硬木雕塑。被格林伯格斥为“高等刻奇产品”的《纽约客》现在只剩下“高等”两个字。艺术家要么是热闹的,要么在表演着孤独。

刻奇是人们找到的一条通往高雅的捷径,殊不知,就是这条小道毁了高雅。

人类正在走向虚张声势,而刻奇,就是我们的缩影。

四、昆德拉与刻奇:刻奇是自我迷恋,是灵魂的膨胀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当中,给了刻奇新的含义:

看到一个小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使刻奇成为刻奇的,是那第二颗眼泪。

在昆德拉的口中,刻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而是成为了一种情感——一种能够被分享的情感。

格林伯格认为刻奇的反面是艺术,而昆德拉认为刻奇的反面是粪便。

昆德拉小时候看到一本木刻插画的《圣经》,看到上帝的形象,想如果他有嘴,就得吃东西;如果吃东西,就有肠子。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一种上帝和粪便共存的事实。

一个刻奇的世界,就是一个既不承认粪便,也不承认亚当和夏娃之间有性亢奋的世界。一个刻奇的世界,是为了扩张领土而发动战争,然而把战争的目的包装得崇高而神圣的世界。

昆德拉对于刻奇的反对,与其说是道德层面的,不如说是美学层面的。他反感统治者在检阅台上高高在上的笑容,同样反感抗议者的热泪与激情。

一个二十多岁拿起枪去山区参加游击队的男青年,与其说是收到某种召唤,不如说是被自己的形象迷住:在一个汇聚着成千上万目光注视下的伟大舞台。

刻奇是自我迷恋,是灵魂的膨胀。昆德拉写道:“促使人举起拳头,握住枪,共同保卫正义的或者非正义的事业的,不是理智,而是恶性膨胀的灵魂。它就是碳氢燃料。没有这碳氢燃料,历史的发动机就不能转动。”

《华尔街日报》曾经刊载过一篇名为《为什么独裁者爱刻奇》的文章。文章的配了一幅图:金正日端坐在巨幅图画前,画中是奔流的瀑布和几只小鸟。

报道说,这幅画就是典型的刻奇艺术,采取的是非常浅白的隐喻:奔流而猛烈的瀑布象征着领导人的绝对力量,而几只小鸟象征着乐园中的人民。

属于刻奇艺术的,还有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修建的“胜利之手”的雕塑。两只巨大的手按照萨达姆的手建造,各握一只巨大的剑在天空中汇合。同样被批评为“幼稚的刻奇”的,还有普京裸着上身蝶泳和骑马的照片,“显示出自己超级汉子,而且把自己视为超越常人的象征”。

刻奇,作为一种宣传,是不惜一切讨好所有人的态度。为了说服所有人,它让生命超越自身,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美感。

五、我们与刻奇:自我欺骗,寻求认同

人们期待得到高于自身的人物的赞扬,在很久之前,这个评价的人是神、是上帝、是高于自己的生命体。文艺复兴和科学的发展,把人们从上帝那里解救出来。没有了上帝,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个上帝的化身,所以要赋予生命一个崇高而神圣的意义,一个热泪盈眶的理由,一个感觉自己与其他人类同在的时刻。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这种神圣的时刻并没有出现。所以我们只能自我欺骗,并寻求认同。

我们寻找容易擦掉的眼泪:韩剧中得绝症死掉的女主角,电影里妻离子散、母子分离得哭天抢地、妈妈的白发和爸爸的驼背;我们寻找成本极低的崇高:在微博上呐喊“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一夜我们都是XX人”;我们寻找轻而易举的共鸣:“能哼出《黑猫警长》的主题歌说明你老了”“还记得小时候拍过的”圣斗士星矢“的画片么?”

欺骗是对别人掩盖真情,自欺是对自己掩盖真情。自我欺骗很难克服,因为它如同气球爆炸一样在瞬间发生,自身甚至毫无察觉。

刻奇的问题不在于这些情感是什么——要说自我感动,我们也经常把自我感动哭——而在于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一直有一双眼睛,小心翼翼地透过指缝瞄别人,以确定自己的情感是否正常,应该扩大它还是应该缩小它。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情感不再只是自然流露,它成为了一个工具。参与社会、扩大传播、价值变现的工具。

无论表面的情感多么热烈和丰富,刻奇的背后,都有一个冷冰冰的强大的秩序,和一个虚弱的小我。

强大的秩序定义了什么情感是正当的、高尚的、合法的,而什么情感是不正当的、低劣的、不被允许的。强大的秩序有时候是政治或权力,有时候是我们想加入的社会团体,有时候是商业运行法则,有时候甚至就是那些我们身边那些我们在乎的、渴望被他们认同和接纳的父母、老师、同事朋友。

虚弱的小我,则在不停地东张西望,以确定自己想表达的情感是被接纳的、合乎时宜的。当情感的合法性来自外界,情感表达就变成了一个工具,一种矫揉造作的表演,一种讨好和谄媚。这并非说这种感动一定就不真实,但就像报界常爱引用的一句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如果感动的背面,愤怒、伤害、委屈是不允许被表达的,那感动也失去了它的真实性。我们的真实情感开始被忽略,社会公众领域开始入侵私人情感领域,我们开始找不到自己。

哪些情感能成为“刻奇”的情感是有时代性的。一般来说,那些肤浅的自我感动似的情感更容易成为刻奇的情感,因为它人畜无害,而且更容易被社会群体理解和复制,进而反过来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群体压力。但也不一定,80年代,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年轻人都爱读诗、谈论尼采、弗洛伊德、昆德拉,不说这些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那昆德拉自己就成为了刻奇的一部分了。

克服刻奇,首先要做到的是克服孤独。当其他人共同感动、流泪、愤怒、快乐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勇气不与他人同悲同喜。

克服刻奇,并不是靠嘲笑他人“刻奇”来实现,而是靠扞卫自身的情感,如同扞卫自己的城堡。

你知道什么是刻奇了吗?无论我们如何倡导感动、崇高、积极幸福、小清新,不喜欢焦虑抑郁、愤怒、委屈和牢骚,情感仅仅因为真实而合法,它的合法性不依赖于其它价值判断。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238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