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怎样克服交往羞怯心理?羞怯心理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特别是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最初不熟悉的时候心理上大部分都是羞怯的。那么怎样克服交往羞怯心理呢?
据报道,羞怯心理产生的原因,缘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和后来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过于内向和抑郁气质的人,特别在大庭广众下不善于自我表露;自卑感较强和过分敏感的人也会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显得缩手缩脚,表现得不自在。
接纳羞怯
羞怯的人想摆脱羞怯,其结果是越想摆脱,反而表现越明显,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接纳羞怯的表现,就采取“随它去”的态度,带着羞怯去做事,认识到羞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可能有这种体验,这样反而有助于使自己放松下来,克服羞怯心理。
增强自信
羞怯的根源部分在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学会欣赏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气,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肯定。一味地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限制了自己,使羞怯心理越来越严重。
多争取锻炼机会
针对自己怕羞胆怯的心理,可以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训练方法。例如在大庭广众的场合,全神贯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多结交个性开朗、外向的朋友,学习他们泰然自若的风度举止。当出现不安时,可以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没什么可怕的。”采用这种方法克服羞怯也十分有效。克服羞怯的训练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锻炼与人交往,然后再逐步增加情境的陌生性与难度。
羞怯如何发生
羞怯心理一般由两种情况引起,一是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或对自己期望过高;二是过分考虑自己将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担心会因此而被别人看不起,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就会导致羞怯心理的出现。 羞怯的社会适应模型认为羞怯个体将某些社交情境的失败归因于他们自身,并且将社交情境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情境限制的、暂时的或是不可控的因素。该模型将羞怯个体的心理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接近社交情境阶段,当接近或是进入到社交情境中时,对于社交情境的后果,羞怯个体一般会感到恐惧并做出消极预测。这些恐惧和其他消极认知会增加其对社交情境消极预测的次数,使己经高水平的恐惧更加恶化。
2、然后就会进入逃避社交情境阶段,逃避社交情境会使个体的痛苦减轻。但是随后,自责感和反思会占主导地位,羞怯个体会对恐惧和逃避社交情境感到自责。当个体感到自责时,其他个体可能会表现出对羞怯者的蔑视和潜在的威胁。
3、最后就会进入怨恨阶段,羞怯个体会表现出对他人的愤怒和怨恨。通过责备他人,羞怯个体减少了自身的自责感。因此,他人看起来都缺乏同情心,缺少对别人的支持,考虑事情需要更加周全等,而所有这些消极情绪和消极认知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恶性循环。
如何克服羞怯心理
如果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而造成的羞怯,那就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比如,去参加一次野外生存训练,或在别人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一件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事,并逐渐达到可以自己完成的程度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自信心,摆脱松懈的心理。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一向体弱多病的孩子,咨询心理医生,自己是否可以参加高强度的越野长跑赛,医生鼓励他一定要参加,并告诉他这是一个锻炼意志的好机会。如果你可以坚持下来,跑到终点,那么你将在意志和体能上完成一次飞跃,以后就可以无所不能。在这次比赛中,他果然坚持跑完全程,并且出乎意料地取得很好的成绩,从此他便树立很强的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战胜许多他以前无法战胜的困难。体弱多病已经不会让他产生任何自卑感,在众人面前他也不会变得羞怯、胆小,对做任何事情都有了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你勇敢迈出一步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给你打气鼓劲,而在你尝试过后,也有可能是失败,但如果没有尝试过,你就永远无法克服羞怯的心理,也就永远与成功无缘。一旦你能够克服这种羞怯心理,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潇洒自信,阳光灿烂。
在克服羞怯心理的初期,会使羞怯者不自然,甚至难受的感觉,但一旦成功克服羞怯心理,便会在和别人交往,或个人前程上铺上平坦的道路。
克服羞怯需要训练,循序渐进,下面的建议或许会对你有帮助:
1、将自己的内心活动用文字记载下来,找出真正使你害怕的根源。
2、写个脚本,把自己想象成为戏剧中的一个大方沉着的角色,事先进行训练。
3、社交前先来一番社交侦察,或者找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聊一聊。
4、注意自己身体语言表露出来的信息,尽量使你显得热情大方,易于接近。
5、敞开心扉,说出你的隐忧,你的心理顾虑肯定会减轻不少。
6、设想一下最坏的结果,你会发现事情并非你 想象的那么可怕。
7、循序渐进,逐步树立自己的信心。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336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