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性吸引存在吗

besoo2020-01-13  36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有个词叫“遗传性性吸引”,那么遗传性性吸引存在吗?到底什么是遗传性吸引?想知道遗传性性吸引存在吗,就请关注下文。最近身边总是发生奇妙的事情,近日美国有位名叫米斯蒂·阿特金森的32岁母亲,打着“遗传性性吸引”的口号,为自己和…

遗传性性吸引存在吗

乐雅养生网导读:有个词叫“遗传性性吸引”,那么遗传性性吸引存在吗?到底什么是遗传性吸引?想知道遗传性性吸引存在吗,就请关注下文。

最近身边总是发生奇妙的事情,近日美国有位名叫米斯蒂·阿特金森的32岁母亲,打着“遗传性性吸引”的口号,为自己和16岁亲生儿子的乱伦行为正名!心理学里确实有这种说法么?这种说法到底是心理科学还是胡扯谬论?心理学也有它的科学判断与观点……

事件直击: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6月22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对母子近日发生乱伦行为,母亲因此被判入狱4年零8个月,但她坚称这不是乱伦而是一种“遗传性性吸引”。

这位母亲名叫米斯蒂·阿特金森,现年32岁。与前夫离婚后,阿特金森没能获得儿子的监护权,于是和儿子分离了15年之久。直到2011年底,她在社交网站脸谱网(Facebook)上发现了16岁儿子的踪影,随后二人便开始发送不恰当的暧昧信息。

后来,由于不堪忍受同居男友的家庭暴力,阿特金森报了警。自那之后,她与亲生儿子之间便开始了性接触。男孩的亲戚在发现他与阿特金森经常在脸谱网上互相发送暧昧信息之后报了警,两人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才被曝光。

今年3月2日,警方在加利福尼亚州一间汽车旅馆内发现了这对“不伦”母子。在男孩手机里找到的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阿特金森曾为儿子进行口交。另据法院文件记载,阿特金森还曾将自己的裸体照片发送给儿子。

阿特金森在写给法院的一封信中表示,这种行为不是乱伦。“我认为自己不应该为这种行为负法律责任,因为这不是乱伦而是一种强烈的遗传性性吸引。如果亲属之间长时间分离,有一半的人再次相聚后都会发生这种行为。”

一、“遗传性性吸引”是什么,存在么?

缘起:

即使在动物界,许多种群也避免近亲生子,防止种群退化,这是千万年来物种形成的保护机制,称为亲缘检测机制,而有一种现象正好相反,那就是被称为“遗传性性吸引”的现象,血缘越近效果越明显,不在一起长大的平辈兄妹或者姐弟会有一种天生的性吸引力,这是双方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所致,甚至,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与祖父母辈与孙子辈的人也或可发生“遗传性性吸引”现象。有血缘关系者通常性成熟后不会产生性吸引(除非亲缘检测异常),血缘关系越近效果越明显;而无血缘关系收养者性成熟后或可产生性吸引,了解身世者或可将放纵性吸引发展成爱情。

“遗传性性吸引”短语是由芭芭拉·冈尼娅这个妇女创造的,因为当她和在婴儿时期被抛弃的后来长大成人的26岁的儿子重聚时,她被自己头脑中的淫欲吓了一跳。她对儿子的欲念从来没有成为现实,因为儿子对她的这种爱恋并不领情,而当结婚后冈尼娅对儿子的这种感情也开始消退。

她写的一本书对这种感觉做了如下解释:“这种浪漫的爱情和性想法可能是因为母亲和新生婴儿的早期亲密关系缺失而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兄弟姐妹中哪个孩子早期由于寄养而不能在一起生活要在以后弥补这种感情缺失的后果。很多碰到这种情况的人在成年时都需要经历那种早期本应出现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演变为性关系,也可能不会。”

证据1:现实中的研究

以色列吉布茨(集体社区)中,孩童们会依照年龄(而不是血缘或其他关系)分开,在不同的群体中生活。在针对吉布茨成员的婚姻研究中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同一群体成员间结婚的比例仅占3000个案例中的14例。而在这14对夫妻中,没有任何一对是在出生后的头六年一起被抚养长大的。这带出了一个重点,亦即出生后六年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时间点。若是这个关键时间点不存在,例如两个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兄弟姐妹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那他们日后相遇时则有可能会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这个现象叫做遗传性性吸引。

证据2:神话中的历史

兄妹结婚的故事最早可见于各国神话故事,如中国神话的伏羲和女娲就是兄妹结婚生子,成为全人类的始祖。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都是兄妹结婚。《史记》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僖公的女儿文姜,与同父异母的兄长齐襄公发生乱伦行为。

除开距离我们已经久远的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的剧情片中类似情节也不乏上演,有一顿兄妹失散多年,偶然相见顿生爱意,知道真相后——神经系统遭受天打五雷轰般的刺激,不是一个人疯掉就是两个人痛苦再见。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合理,剧情是生活的复制品,那么这个合理的存在根源在哪里呢?

遗传性性吸引使男子爱上了失散多年后重逢的母亲

来自伊朗北部城市萨里的A,十几年来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儿子B,终于两人通过Facebook重逢了,不过在跟儿子一起生活了几周后,B竟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母亲。

A在15岁的时候与男友意外怀孕生下了B,但因年纪太小不能抚养孩子,所以B被强制带到了寄养中心。

B在5岁的时候被曼彻斯特的一对夫妻收养了。多年后A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并和小她两岁的丈夫Darryl生了四个孩子,不过她也一 直没有忘记她还有一个儿子B,每年B生日的时候,A都会记得为他点上生日蜡烛,四个孩子们也都知道他们还有一个失散的哥哥。

B一直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他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到底长什么样子,是否还有其他兄弟姐妹,多次询问后,养父母告诉了他生母的名字。 于是B试图通过Facebook寻找生母,但因母亲的Facebook设置了权限,所以他找到了母亲15岁的儿子Nicholas,并给他发了张 自己的照片。

A看到照片后非常激动,因为B长得很像他的亲生父亲,后来A给B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几周后去曼彻斯特找到了他。

失散多年的母子重逢后相拥而泣,A决定在B找到住所之前把他接过来跟自己住一起,期间她经常带着B去酒吧玩,去唱歌,三个星期后,B做了件令人震撼的事情,他向母亲表白了。

A不知所措地向丈夫求助,她好不容易才与儿子重聚,她不想就这么把儿子再次推离自己。A和丈夫试图慢慢向B解释,他们失散多年 才相聚在一起,可能有种不一样的情愫,但这种感情绝不是所谓的爱情,A称她永远都会无条件地爱B,因为她是母亲。

B称自己可能就是患上了生物学上所说的遗传性性吸引,不过他很开心母亲和Darryl可以这样耐心引导他,现在他已经想通了,也在重新与母亲建立正常的关系,他以后还是会很爱A,因为她是妈妈。

二、遗传性性吸引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遗传性吸引”和“遗传性性吸引”,基因相似让彼此更容易产生吸引力

学点心理学:

通常来说,人们对与自己长得相似的人更有好感,觉得对方更有吸引力,也更值得信赖。人们在寻找配偶时,也喜欢寻找兴趣相似、个性相投的人,而有血缘关系的人在性格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就很容易发生这种现象。在父母与子女发生遗传性性吸引时,父母往往会把子女当成自己的配偶来爱,因为孩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极有可能遗传了配偶的特性。

人类学家的理论是,血缘相近的人有着相同的基因组成,而且通常也有着相似的外貌、个性、兴趣,会让他们彼此更容易产生吸引力,如果同性之间,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被称为“遗传性吸引”,但如果在异性之间,则会发展成“遗传性性吸引”。

三、心理学界的争议,

正方观点:心理研究表明,“遗传性性吸引”确实存在

1995年的《英国医学心理学期刊》报告指出:“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对彼此的认知有关,这就像亲情一样,你会发现彼此都在接受着伦理的考验。这种关系是互动的,无法言表的。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超过50%的在别处寄养的孩子在和家人团聚时有想和家人做爱的强烈性冲动。”

反方观点:韦斯特马克效应表明,所谓的性吸引,简直就是谬论!

韦斯特马克效应(Westermarck effect)指出两个早年共同长大的儿童在成年后不会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这个现象由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Edvard Westermarck)在他的著作《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人类婚姻史)中提出。韦斯特马克效应在许多地区和文化背景中都能观察到,包括以色列吉布茨集体社区文化和中国的童养媳习俗,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这个现象被认为是人类进化中为避免近亲性交发展而来的。

证据:

研究发现在中国的童养媳制度中,年龄较小的女孩会被带到家里和未婚夫一起抚养长大。韦斯特马克的研究发现,童养媳长大后通常很抗拒此类婚姻,就算勉强结婚,他们的婚姻也鲜见美满,而且女方生育率下降,可能是因为双方发现彼此没有性吸引力的缘故。

心理学家观点:

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对彼此有与生俱来的性欲望,因此社会中必须有乱伦的禁忌。

基因相似让彼此更容易产生吸引力通常来说,人们对与自己长得相似的人更有好感,觉得对方更有吸引力,也更值得信赖。人们在寻找配偶时,也喜欢寻找兴趣相似、个性相投的人,而有血缘关系的人在性格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就很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在父母与子女发生遗传性性吸引时,父母往往会把子女当成自己的配偶来爱,孩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极有可能遗传了配偶的特性。人类学家的理论是血缘相近的人有着相同的基因组成,而且通常也有着相似的外貌、个性、兴趣,会让他们彼此更容易产生吸引力,如果同性之间,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被称为“遗传性吸引”,可如果在异性之间,则会发展成“遗传性性吸引”。

不过,从小一起生长的兄弟姐妹之间不会产生这种感情,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父母,通常也不会对子女产生“遗传性性吸引”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韦斯特马克效应”。该理论认为,同一家族长大的人会发现彼此之间没有性吸引力,即使有强烈的社会压力逼迫他们配对,他们在心理上也会产生排斥,人类对乱伦有一种本能的厌恶感。复旦大学生研究所教授认为这种观点比较片面。

她说,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有些人即使是具有相似的外貌、个性、兴趣,也不会发展成为恋人关系,互补型的恋人在各个方面往往是相反的。李瑶认为,仅仅是从遗传基因的角度出发,不能全面客观地解释不在一起长大的兄妹或姐弟的相恋现象,更无法解释这种事情为什么绝少发生在共同长大的兄弟姐妹之间。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843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