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小编告诉你,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那么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于丹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后微博回应“时间太晚,对台…
乐雅养生网导读: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小编告诉你,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那么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于丹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后微博回应“时间太晚,对台下朋友很不过意,并对老艺术家致敬!”淡雅昆曲被蒙上谩骂的哗然氛围,闹剧背后是什么?看客们什么心理?北大学子们怎么啦?
一、于丹被轰?
闹剧的背后,一场商演的看客心理“本质”是——值回票价!
——期望与设想不一致?挫折感导致舆论攻击!
【事件还原】
现场:公开售票的“商演”
观众: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
被哄:没人说“滚”,于丹发言后观众依旧鼓掌
质疑:服装有些不适合
不明就里的人们多数会把矛头指向北大学生,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在北大百年学堂开办的“商演”而已。作为商业演出,不是学生抱着谦虚的心态来上课,远非早前的《百家讲坛》,故此资深票昆曲友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昆曲大家的精彩演出,哪怕一秒种都不希望浪费。所以,此次闹剧,闹在看客,这不过这些看客后排也有北大学子,故此事件升级!还原事件真相,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次消费者对产品不满的宣泄,只不过这盆不满的脏水连带着泼到了于丹的身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想一件事儿——值回票价!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
如果在其中任何掺杂,哪怕是另一个领域的高者前来凑场发言,这种不纯粹也会导致消费者的“挫折感”,正应了挫折攻击假说!任何攻击行为的背后,是因为当事人在事件进展中遇到了挫折,而这次的挫折恰恰是主办方安排不符合看客需求所导致的。
其实说起来,既跟北大学子没大关系,也跟于丹没大关系!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此事发生后,主办方主动出来发言澄清的原因。
北大学生还原事件现场:
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
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前晚的观众之一,于丹当天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裙、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庄重且有碍观瞻。但她并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网友“HelenClaire”作为现场观众,昨日在微博上还原了整个事件经过。闾丘露薇转发了这位学生微博《关于于丹被哄北大昆曲雅集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并表示“多看多听,还原现场。”随后,这位学生还在微博上发了《致所有私信我的编辑记者们》:我不想在这件事上接受媒体的采访。但还是谢谢诸位的信任,该说的话我都说过了。现场的观众很多都是社会人士不是学生,很多都不是P大学生。所以以观众和举办地点来断定P大学生如何是没道理的。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看看戏,在围脖上吐吐槽而已。
HelenClaire还原的经过:
这场演出是皇家粮仓办的,和北大没有关系,不是北大请该女士来的;这是一场商演,谁都可以买票,所以在场烦她的人第一身份是戏迷不是北大学生;现场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群众各种“下去吧”和一位女生的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也有说是一个男生说“不用你代表”的,总之没有粗口被我听见);我也嘘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好多现场观众的心态一样在一排镇国之宝(昆剧迷应该明白今天的演出很可能堪称昆剧史上的“空前绝后”之一)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而且全场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已经证明我们的崇敬了,没有什么更诚意更高端;心灵鸡汤女士是在台下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的时候被主持隆重邀上台的,所以更让观众情绪反弹;以及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
这位女士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不可能是那种场合下一个找台阶下的人说的话。她原话的大意是:这种场合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场观众对所有参演的老艺术家表示崇敬和感谢。为这句话全场观众依然鼓了掌。
有必要对此事进行一次分块解读。
先说说北大的这座百年大讲堂。这是个大礼堂,座位很多,声学效果也不错,所以除了举行北大自身的一些会议和典礼之外,其余时间是对外开放的,谁都可以租用,买了票就能进去,而且生意一直都挺红火。类似古琴音乐会、昆曲演出、室内乐演奏之类比较小众、比较“高雅”的活动,这里都属于首选场地。观众当中,北大师生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更多的还是社会各界的普通观众。所以,那声“滚下去”到底出自何人之口,无法考证;“你代表不了我们”这句话,虽属于典型的“学生腔”,但也不好肯定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所以“北大学子素质差”之说站不住脚。倒是那一片嘘声值得注意:多元化的社会,喜好与否是个人的事,你既有鼓掌欢呼的自由,有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保持沉默的自由,甚至也有发出嘘声的自由。但是,保持沉默,肯定是比发出嘘声或者喝倒彩更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强烈建议观众在遇到不喜欢的东西时,最好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呢。
学院毕竟不是精神病院,北大百年在讲堂毕竟不是心理诊所。于丹有她合适的去处,但那天去北大讲堂恐怕不太合适,尤其是在晚上10点钟,在美好的昆曲记忆之上,硬要扯些无关痛痒的大话,这是对听众权利的侵害,更是对听众智力的羞辱,无论他们是否北大师生。李泽厚称赞“于丹是沟通学术与大众的桥梁”,我希望这座桥梁搭在适当的地方。
再说说于丹。几年前“每日新说”就曾发表评论说,于丹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者,这样的普及者在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需要这样的普及者。于丹遭遇嘘声,深层原因基本上可以肯定为一种“不服气”心理的宣泄――不能否认,于丹属于所谓“畅销书文化”的受益者,现代媒体的包装作用不可忽视。这种文化背景,本身就容易被一些有精英学术背景的同行所轻视,如果这种轻视之外又加上了一层羡慕、嫉妒、恨,那么这嘘声就来得自然而然了。其实,“畅销书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值得人们羡慕、嫉妒、恨,对它眼红也好,鄙视也罢,都是自身气量狭小的体现。
于丹出事,不是她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而是她一再出现在了不应当出现的场合,以至于让一些熟悉她但不喜爱她的听众或观众实在忍无可忍。因此,需要认真反省的是于丹和像于丹一样的明星学者。她们或他们频繁出没于各种社会活动或商业演讲,把学院讲堂当作商场,只是普通商店出卖各种商品,而于丹们出卖各种思想。毕竟,学术研究是学者的工作基础,大学教学是教师的基础任务。频繁商业活动或社会服务必定挤压宝贵的学术与教学时间,使教授们无心学术和教学。
还有不得不说的主办方。现在主办各种活动的人,时常陷入一种误区,就是以为名人万能,却不管这个名人与你所搞的活动本身有没有内在联系。相信如果这次他们请的不是于丹,而是一位在昆曲研究方向颇有建树的专家,哪怕不是那么知名,也断不会出现这样的不愉快。于丹是无辜的,她其实早已被主办方不经意地放在了炮口之上。这件事提醒主办活动的人:名人效应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要小心,不要取巧。
最后顺便说说昆曲。昆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年也是从民间诞生,后来被皇家所赏识,成为一种官方文化,再后来又随着皇室衰微,蜕变为一种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剧种。它是以“雅”着称的,很早以前就开始“濒危”――新中国成立不久,江苏昆曲剧院排演的昆曲艺术片《十五贯》获得很大成功,被周恩来总理赞许为“一个剧目拯救了一个剧种”。它虽“濒危”这么久,却一直没有真正地“危”,多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仍然在小众范围内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大众文化――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的转变轨迹。昆曲演员大多默默无闻,跟流行歌星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份坚守,不是获得了更大的支持与尊敬吗?
这应该从于丹有资格谈论《论语》谈起。于丹,原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人物。如她这样的人在中国可谓不计其数,而《论语》作为圣贤书,原本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点,任何人都有资格谈论《论语》,那叫做“诗无达诂”。可见,于丹是有资格谈论《论语》的,同样,她也是有资格谈论昆曲的。但是,懂不不懂要有一个界限,不能说,“学术明星”一旦成名之后就可以谈论任何事情,成为公众的向导,这明显是错误的。
可以说,于丹是有资格谈论昆曲的,但是不能想谈论什么就谈论什么,更不能自以为是地谈论。因为任何人的知识存量都是有限的,着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山东大学演讲的时候,曾经被称之为“一问三不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知名度和研究领域的权威性。然而,诸如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却是从解读《论语》开始的,可谓靠《论语》起家,但是,不能够任何领域都涉及,更不能在任何领域都希望树立自己的权威,代表大多数的观点,在昆曲上尤其如此。
心理与生活:挫折-攻击假说
它是攻击(侵犯)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之一,193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5人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提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该假说将挫折定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
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击行为,则取决与以下四个因素:
(1)、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
(2)、挫折的程度
(3)、挫折的累积效应
(4)、所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
1941年N·米勒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的文章对该假说进行修订,认为挫折可以导致一系列不同的反应,其中之一便是攻击行为的产生。该假说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人类攻击行为的系统的理论。
所以,想想看,本来昆曲在现代文化中已经几乎绝迹,不像京剧,越剧影响力那么大了;想看到真正大家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时候在半路杀出个于丹老师,看客们心理有些躁动和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如果你是于丹,你该怎么办?
——给情绪宣泄的机会,安抚受伤者
无论是言语攻击,还是行为攻击,只要是攻击行为,你可以参考的一个分析思路就是——攻击者之前受到了什么挫折!恐怕这对于犯罪心理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一个重要心理学知识。如果于丹老师之前了解心理学,她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上台前先观察,如果看客已经出现躁动,那么首先应该说一句缓和气氛的话,比如:时间晚了,我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这些老艺术家,我也是一名普通昆曲爱好者,今天我只说一句话……;如果是这样,这件事情恐怕就能自然平滑过渡了。
所以,如果你是于丹?类似的情况,你已经知道了?
对于此事,于老师的反应已经算是很积极正面了,17日发生被轰下台一事,18日一连三篇微博澄清。
于老师称,“昨晚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
三、“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跟你什么关系?
——这样做,让你不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一起开放的还有海外文化的影响。关于独立、民主、自由发言的风头已经大大盖过了中国文化中“谦逊、中庸”的味道。中国文化讲究的谦逊中庸,顺其自然,其实是缓和冲突的妙方。如果加上认同,那么正如《寒战》中郭富城所言——所有的战争都是非必要性冲突!
对待可能已经躁动的情绪,当事人首选要谦逊低调,即便对方受挫,因为没有更强化的刺激,那么接下来受挫折不会马上发展为攻击行为;所以,其实这一步于丹做到了。但是显然当时于丹并没有真的理解为什么看客发次舆论。
接下来,要安抚情绪,安抚情绪并不是口头说:请大家不要激动;安抚首先是要建立共情,用代表认同的语言诸如:我理解,时间已经很晚了,大家很希望能听老艺术家说几句话。直接把对方期望说出来是比一切“请不要”句式来的更加高妙的公关手段!
何为共情?
此词有多种中文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简单来说: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共情”不代表乱用同情心,那只是为了帮助他人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
当你开始说,我理解你,你的意思是不是……的时候,你已经开始了共情的第一步。
所以,跟着于老师学文化的同时,我们该逐渐学习中国文化中低调谦逊的艺术,低调,不代表虚伪;那是一种温和、智慧、鉴定的力量。
学生有权利将于丹轰下台吗?
在这件事情中,很多人为学生的行为喝彩。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既然站在讲坛上,那就是一个人的角色,无论其观点正确还是错误。学生们都可以反驳,甚至唇枪舌战都是可以的,这都是在理论争吵的范围之内,未可厚非。然而,如果学生将演讲者或者嘉宾轰下台,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有理由可以阐述自己的理由,有事实可以讲述自己的事实。但是,不能如此不尊重演讲者的付出,无论这种付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学生认为其讲述的内容狗屁不是,也可以当面骂娘,这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赶下台的做法直接让人联想到文革时代的武斗场面,这种思维根深蒂固。
不久前,司马南在海南大学演讲的时候被扔鞋子。这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但是扔鞋子和轰下台都是不文明和不成熟的表现,也是没有素质和修养的表现。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应该有着对于事物本身的评判眼光,不能够陷入集体主义的情绪中成为一个乌合之众的成员。所以,将于丹轰下台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是鼓励暴力的方式,也是对于浮躁社会的我们雪上加霜的形式。当于丹总结完,可以与其辩论,争出一个高低来,才是真的学子水品,其他的方式不仅不可取,反而是一种文革式的余孽,蠢蠢欲动。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上面介绍了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的原因,当观众巴望着老先生们返场的时候,于丹上台真的很不合时宜,要观众买账,拿出你的看家本事来,自有唾面自干修养才是养生之道。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905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