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大家小时候是不是常被父母训斥没有谁家小孩成绩好?小编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呜呜呜……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一味觉得攀比会让自己的孩子成长的更好,其实不然。那么,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支支招。
别人家的孩子 一辈子的“宿敌”
“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你才考个三类大学;别人家孩子找着好工作了,你每天还睡到太阳晒屁股都不肯起床;别人家的孩子挣大钱当老板了,你还打着那份一辈子升不了职的工……”每年春节,最可怕的恐怕不是三姑六婆的轮番提问,而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又出现了!
最近,一则广泛流传于微博的漫画《别人家的孩子》引发众多网友共鸣,其转发和评论达到13万多次,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有着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痛苦经历,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奇特生物”。
父母想法
1、望子成龙心切
总想帮助自己的孩子加快成长速度,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确定的标准,而是有着共同心愿的家长们互为参照物,设置在孩子们面前的一个个人为目标。如有的小学生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要达到85分、90分、甚至更高。这些标准已经远高于教育部门规定的及格标准了,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可是即便达到了这些要求,当家长听到班里还有人分数更高时,就会不高兴,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发挥出更好的成绩。类似这种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家长们形成了一种拿别人孩子与自己孩子做比较的习惯,以为这样才能找到差距,激发动力。
2、过分看重面子
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显得尽善尽美,在对孩子的要求中不仅包括了孩子应该做到和可能做到的,甚至还包括了家长喜欢但没有做到的。如一些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喜欢用简单的方法去获取一些立杆见影的效果,喜欢安排孩子去学习一些他们不一定喜欢的课外项目,喜欢过分宣扬和奖励孩子取得的一些成绩和进步,喜欢掩饰孩子正常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家长对面子的过分看重,导致了他们总是在与别人孩子的比较中争强好胜,寻求心理平衡。
3、从众导致盲目
总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但又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有一些家长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如别人孩子提早上学,自己也不甘落后,想方设法赶快给自己孩子报名。别人孩子参加英语班学习,也给自己孩子报英语班;别人孩子上奥数班学习,也让自己孩子上奥数班。以为给自己孩子创造了和别人孩子一样的条件,自己孩子就不会比别人孩子差。在这种苦心的驱使下,家长就会比较多的去关注别人孩子在做什么做得怎样,比较多的去顾及自己孩子还有哪些没有赶上需要继续跟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能轻易下判断说孰优孰劣。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聚在一起却喜欢拿自己的孩子来跟别的孩子进行攀比。其实,从儿童心理的角度看,儿童是不喜欢被拿来攀比的,家长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致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都有嫉妒心理。当父母对别的孩子好时,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爱的是别的孩子,而不是爱我”。孩子的“嫉妒”心理,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让他获得安全感,因此孩子才会想要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是足够得到别人关注的,这个关注就是爱的延伸。
2、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父母在给别的孩子肯定时,要注意自己的孩子反应怎么样,如果孩子很坦然,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赞扬,说明他的自我价值感很充实;如果父母一表扬其他的孩子,孩子就出现强烈的反应,那么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爱没有给到点上,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被爱?
3、容易造成孩子自卑
家长的攀比通常是说自己的孩子好或者不好。当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很好时,孩子会觉得很高兴,也很骄傲,当家长说自家的孩子不好时,孩子就可能会觉得自己真的不好,产生自卑心理。自信的孩子就是你说他好或不好,他都会很坦然,不会骄傲也不会自卑。父母可以说孩子做的事对或者不对,但不能说他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父母要坚信,孩子永远都是好的。
父母盲目攀比 孩子绝望无助
首先,攀比会压抑孩子与人交流的欲望,破坏孩子自如交流的能力。孩子是很好奇,很单纯的,他们不会注意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别,他喜欢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但家长用各种手段和语言提示孩子很差,拿别人家的孩子贬损他,次数多了,他们就会发生改变,心情不好,不愿意表达,不愿与人交往,没有亲密的朋友,不信任他人的善意。当想说出自己的看法时,发现自己根本就不能自如地与人交流,这种情况会令孩子更加沮丧,他们更加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或者宿舍里。
家长喜欢拿孩子进行攀比其实是虚荣心在作怪,在满足他们虚荣心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好的。
虽说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但有时过度的攀比心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孩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958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