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心理特征_粉丝文化概述

besoo2020-01-13  67

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狂热的粉丝心理特征是很难解释清楚的,粉丝文化的发展也是迅猛的,粉丝心理特征的解读只能说明部分粉丝的心理。粉丝“老妇聊发少年狂”在保证不透露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的前提下,45岁的“玉米”朱琴(化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朱琴看“超…

粉丝心理特征_粉丝文化概述

乐雅养生网导读:狂热的粉丝心理特征是很难解释清楚的,粉丝文化的发展也是迅猛的,粉丝心理特征的解读只能说明部分粉丝的心理。

粉丝

“老妇聊发少年狂”

在保证不透露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的前提下,45岁的“玉米”朱琴(化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朱琴看“超级女声”时,这项赛事已经进入了总决赛,最初这个节目只是她在周末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看了两期后,我就掉进去了。”朱琴就是在这个时间成为“玉米”的。

这辈子从没追过任何星、迷过任何人的朱琴从此进入了一种她形容为“狂热”的状态。一开始朱琴还比较克制,毕竟自己的年龄摆在那儿,儿子都上高中了。朱琴最多是在看电视时偷偷流一流激动的眼泪。但这种克制并没有保持多久,朱琴很快从报纸上看到上海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也是李宇春的“粉丝”。“看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放开了。”做“玉米”的感觉对朱琴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李宇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只要“超级女声”一开始,朱琴就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周围的一切全都视而不见。朱琴甚至对其他“超女”也视而不见,经常忘记张靓颖的名字,提起她时就用“那个长头发的”来代替。

在单位,有个同事随口说了句“李宇春是个男人婆”,朱琴顿觉自己被激怒,拍案而起,当场和他吵了起来,“大家都说我那天情绪很反常,特别激动,平时我不是这样的,平时我很温和”。朱琴的丈夫说她“脑子有病”,要是从前,朱琴会生气,但这次她一点都不在乎:“我当时想,他多可怜啊,一点都不理解春春的好。跟他有什么好说的呢?”连朱琴的儿子也有意见了,“他觉得我对他都没这么紧张过”。

一个多月后,“超女”演唱会开到杭州。此时的朱琴已经冷静了一点,在丈夫与儿子的“舆论压力”下,没有去看演唱会,但她还是在10月21日悄悄地去了李宇春下榻的酒店。在潮水一般的“玉米”中间,朱琴遇到了知音,有个小姑娘对她说:“阿姨,你是‘玉米’对吧。”简单的一句话,朱琴当场就哭了,“我觉得世界上终于还是有人理解我的,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春春,看到她们我就觉得并不孤单。”那天朱琴被众多身强力壮的年轻“玉米”挤到了人群外,没有看到李宇春,但她已经心满意足。

朱琴这样理解自己的这段经历:“我觉得自己那段日子里特别充实,一下子有了牵挂,有了期盼,有事可做了。”

解读

朱琴的行为在外人看来很难想像,如果朱琴知道在李宇春的粉丝中还有作家王海令鸟这样的知名人士,她也许会开心。就是这个作家写了着名的《中国式离婚》。同样很难想像,一个对婚姻家庭问题观察如此冷静如此深刻的女人,也会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掉眼泪。

这种情况并不特别。现代人,尤其是职业妇女,承受着工作与生活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需要通过一个合适的渠道、以正确的方法释放出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这样的渠道,积累的压力就会在某个时刻以极端的方式体现出来。赵国秋认为,“超女”是一群非科班出身、但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的女孩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偶像。可以说,她们代表并实现了许多普通人的梦想,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她们的出现,给了平淡生活中的人们一种鼓励,一些希望,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来宣泄情绪。无论是对“超女”牵肠挂肚,还是为韩剧如痴如醉,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

粉丝的心理特征

在读图时代,大众媒体直接呈现明星完美的形象,对身体的崇拜使明星成为个人欲望的对象体。由于对偶像的认同、依恋及相关行为的激烈程度不同,粉丝大致分为潜在粉丝、忠实粉丝和狂热粉丝三种。

潜在粉丝出于观赏和休闲娱乐的动机,只受偶像明星外在形象的影响,他们对偶像文本及周边的投入、参与程度低,产生的消费行为也较少。随着对其认同和依恋程度的加深,偶像的行为举动会不断使粉丝产生唤起感、兴奋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影响其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产生依恋和忠贞的内在情感,潜在粉丝便成为忠实粉丝。他们将偶像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对偶像文本及周边进行高参与度的“生产性使用”。其中,少数的忠实粉丝由于存在一定的病态心理,可能实施过于情绪化的、不理智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则被称为狂热粉丝。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粉丝。具有某些鲜明个性特征,如外向、随和的性格,有明显的唤起和刺激需求,有较强的物质收集和占有欲等,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更容易成为粉丝。这些特征越明显,粉丝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就越强烈。

另外,粉丝对某种事物表现出狂热行为,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这种热情来实现对自我身份的强烈认同和自信。粉丝的应援与捧场成为偶像成名与成功道路上的砝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造物主式的快感。在这个梦中,他们形成了一套个人化的信念和价值观,通过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或加入组织来获得群体归属感,其自我价值也得到了替代性的实现。在“圈内人”看来,他们的行为是情感的正常流露,无所谓超常、过度或极端。

粉丝文化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当代消费主要呈现为一种符号性的活动,也就是说,人们更多地通过消费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来表示自己的社会身份”。对粉丝们来说,偶像及相关文本有着更多的符号意义,为偶像进行的消费代表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品位,而并不在意物品本身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粉丝们收获的是自身的满足感、群体归属感,以及自我意识的实现。粉丝的这种消费行为催生了“粉丝产业”,也使“粉丝文化”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典型。

自诞生之日起,粉丝文化就以一种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区别的亚文化身份存在。大众文化为普通受众的文本解读提供了土壤,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受众独特的文化趣味和情感需求,“在文化工业的文本遇到其粉丝时,粉丝的参与就会使其重组和再造,因此文本接受的时刻就变成了粉丝文化的生产时刻”。③作为大众文化“过度的读者”,粉丝不再是简单地崇拜和追星,而是“生产的消费者,写作的阅读者,参与的观看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通过消费来建构自己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所以亨利·詹金斯说:“粉丝阅读是一个社会过程,粉丝的文本阐释是通过与社群中的其他成员协商讨论而形成的。粉丝不仅能保留他们利用大众文化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够形成自己独特、持久的社群文化,构建出一个媒介生产者掌控之外的艺术世界。”粉丝“征用”和“重塑”了“官方文化中的某些价值和特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相关联的生活片段,创造出“自己的生产及流通体系”,在协作的过程对官方文化试图收编他们的企图作出抵抗。粉丝文化与官方文化工业形成的这种既合作又对立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这一亚文化的活力和潜能。

曾经,追星族盲目无度的行为被人认为是疯狂的、不理智的。如今,粉丝则会权衡自身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和内容,其大部分消费行为是有一定节制的,比如学生群体更多地选择搜集网络上的免费资源,白领阶层由于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会参加偶像的付费活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粉丝群体开始倡导自己的权利,追求更有意义、更加文明的消费方式,并试图改变大众传统印象中的负面形象。

适度!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0220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