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祛斑的方法有哪些?近入中年以后,很多女性的面部出现了很多的斑点,这给面部的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祛斑的方法有哪些呢?
护肤方法一:砂糖橄榄油面膜
取适量的砂糖和橄榄油,将二者混合在一起,像使用洗面奶一样的手法,轻轻涂抹在脸上,并进行按摩,这样可以去除皮肤的角质,恢复皮肤的新陈代谢,长期使用还可以达到缩小毛孔的功效。
护肤方法二:香蕉牛奶面膜
新鲜香蕉适量,牛奶少许(牛奶的量以没过香蕉为好)。把牛奶倒入香蕉泥中调成糊状,用手或化妆棉像使用洗面奶般,边涂边按摩,在还未干透的时候清洗干净即可。此款面膜可以当作"及时补水面膜"来使用,长期使用可以滋润美白皮肤。
护肤方法三:红酒美容
酿造红酒的葡萄果肉中含有超强抗氧化剂,令肌肤恢复美白光泽。另外葡萄籽富含的营养物质"多酚",其抗衰老的能力很强。因此红酒的美肤功效绝对很好。可以选择成品红酒面膜,也可以自制红酒面膜。自制时,将压缩面膜纸浸泡在适量红酒中就可以,然后拿出来敷脸。
祛斑最有效的10个偏方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红润而光洁的面容,因为它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也使自己精神愉快,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是,有些人脸上却有许多褐色的雀斑,且这种现象女性比男性多。那么有何妙方去在。天然食品中,具有保养皮肤和消除雀斑功效的食物有许多种。
1.丝瓜祛斑法
操作方法:丝瓜晒干,研为细未,每晚用水调涂面,次晨用温水洗去。若用蜂蜜调涂,还可去面部皱纹。
意见:这种方法有一定效果。丝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抗环血酸,有较强的漂白效果,尤其是磷、钙、铁的含量比较丰富,还含有木糖胶和植物黏液等,这些物质对皮肤都有保健作用。长期使用,可改善皮肤细腻白度。
提醒:加蜂蜜后不宜过夜.二十分钟后清洗.
2.密陀僧祛斑法
操作方法:密陀僧研至极细,每晚搽脸。
意见:密陀僧色黄有金属光泽,有消肿杀虫,收敛防腐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多种肿毒、溃疡、湿疹等症,现代研究认为可抑制皮肤真菌,一些炎症性黑斑可试用。《唐本草》载密陀僧治“面上瘢黑,面药用之”。
3.茄子1个,切片取汁摩擦局部,1日3次,15天见效。
意见:茄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蔬菜,用它来祛除色斑非常方便。茄子含有维生素P,可软化微细血管。同时也含有维生素C,可抑制酪氨酸酶,阻止黑色素的合成,对皮肤有增白的作用,可做日常使用.
4.柠檬30克,研碎,加入硼砂末、白砂糖各15克,拌匀后入瓶封存,3日后启用,每天早晚用此少许冲温水适量,斑处1次约3分钟,一段后雀斑可隐退。无斑者用此后,可使皮肤红润娇嫩。
意见: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100克柠檬汁中含维生素C可高达50毫克。此外还含有钙、磷、铁和B族维生素等。柠檬可以白嫩皮肤,防止皮肤血管老化,消除面部色素斑.但此方法易刺激皮肤过敏,敏感皮肤慎用.
5.冬瓜瓤捣烂取汁,涂患处,一日数次。
意见:冬瓜虽有祛除皮肤黑斑,但功效有限。
6.硼砂20克,冰片2克,加水100毫升,溶化后蘸涂患处。
意见:《本草求原》里说生则化腐,煅枯则生肌。此方法对病毒和细菌有抑制作用,可以起到药物的通透性。有些皮肤对冰片易过敏。
7.洗脸水中加少量食醋,一日数次。
意见:这种人们常说的方法对雀斑有一定效果,使用时应只涂在斑处.白醋有一定化斑白肤的作用。
8.僵蚕、白附子、白芷、山柰、硼砂各10克,石膏、滑石各16克,白丁香7克,冰片2克,研成极细粉,每晚睡前用水或牛乳调匀,搽面部。
意见:在《集验玉容散》中可找到这个方子,它是在《医宗金鉴》玉容散的基础上加减的。汉方的玉容散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秘方,可以治疗黑斑、皮肤粗糙,也可美白和去粉刺。之后还有些方子加有通透性强的冰片的,是美容润肤之品,可使面部黑斑消退,容颜美好。
9.白茯苓研末,加白蜜调和,每夜外敷面部。
意见:来自“大长今”上的美容祛斑方法。有一定的营养肌肤,消除老年斑、黄褐斑的功效。中医认为茯苓能化解黑斑、瘢痕,与蜂蜜搭配使用,既能营养肌肤又能淡化色素斑。
10.白附子研末,加白蜜调匀,涂纸上。每晚睡前洗净面,贴面。
意见:白附子祛风除湿,畅通经络,去“面上百疬”(《名医别录》)。但此方有毒性,过敏性皮肤和有痘皮肤慎用。
祛斑的方法有哪些?乐雅养生网专家指出,祛斑的方法有很多种,大家可以自己在家做一些祛斑面膜,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6967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