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有哪些?孩子的人格关系到他一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要重视。那么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小编现在就来告诉大家: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一、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1、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在我…
乐雅养生网导读: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有哪些?孩子的人格关系到他一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要重视。那么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小编现在就来告诉大家: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
一、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
1、预防孩子人格偏离的方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个别脾气古怪的青少年,凡事与众不同,难与他人相处。例如性格上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追求完美、过度紧张焦虑等。我们通常认为他们是脾气不好的孩子。
“从现代精神医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脾气不好’的孩子中可能有一些属于人格偏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黄悦勤教授介绍说,在青少年期,表现为脾气古怪的人格偏离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加以矫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校正,到成人期就可能发展为一种叫做“人格障碍”的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出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它是偏离所在的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在体验,可以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患者虽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在程度上有所改善,年满18岁方可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人格障碍分为3组10型,包括分裂型、偏执型、戏剧型、自恋型、反社会型、依赖型等。
历时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北京市25所高中共计1万多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这项由黄悦勤领导的研究显示,高一学生中,人格偏离的检出率女生为8.3%,男生为12.6%。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到成人期就很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来自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有关资料显示,人群中人格障碍的总患病率为6%-15%。不同类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所不同,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而边缘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更多见于女性。
人格障碍的病因病理迄今没有完全阐明。黄悦勤领导的研究发现,人格障碍的遗传度为80%。此外,不合理养育方式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也与人格偏离和人格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黄悦勤向记者描述了一个她曾经接触过的人格障碍病例:一位离休老干部,在四五十岁更年期的时候,丈夫被调到离家二三十公里的城市工作。她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母亲和孩子,家庭负担突然加重。丈夫大男子主义倾向严重,对她体贴也不够。后来,她开始怀疑丈夫有外遇,只要丈夫和别的女人接触,她就闹个没完,使用各种手段跟踪丈夫。丈夫实在无法忍受,俩人居然在60多岁,都有孙子的时候离婚了。黄悦勤诊断,这位妇女患上的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为什么年满18岁才可以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黄悦勤解释说,虽然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但是对18岁以下的青春期青少年来说,人格有较大的可逆性,即出现人格偏离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干预有所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内部的教养传递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黄悦勤提倡以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来预防和矫正人格偏离。
(1)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这里得到温暖的情感,他们将在生活中充满自信,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待人生,对他人施与同情和关怀,善待周围的人和事。
其次,切莫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保护会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过度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父母应该关心孩子在做些什么事,但不应过多干涉;父母应该爱护孩子,但不应过分照顾;父母应该指导孩子做事,但不应为可能出错而过度担心。总之,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
(2)另外,父母不要对孩子采取拒绝型养育方式
许多研究表明,长期过多惩罚、批评的父母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形成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的病前人格基础。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要对子女过分惩罚、归罪、羞辱以及当众责骂,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
2、孩子人格偏离的原因
人格障碍在当前看来特别的多见,有很多的朋友会出现此病的症状,而有一些儿童会也受到该病的侵害,给发育带来了阻碍,而引发此病出现的病因受到了家长朋友的重视,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诱发儿童人格障碍出现的病因有哪些呢。
(1)暴力型父母改变亲子关系,打骂孩子是父母教育中最恶劣的一种方法。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是自己的,打一下骂一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打孩子最常见的后果就是孩子仇视父母,这样只能致使亲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美国有句很着名的话,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到世界上的,但他不是为了父母来的。因此,父母从来就不应该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而应将孩子当做独立于父母的社会人。所以父母要做的首要一件事,就是改变对亲子关系的认识。
(2)问题型家庭理性教导孩子,家庭出现问题,孩子往往会成为受害者,而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父母离异。父母离异肯定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作父母的在做出这样的决定前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责任。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的教育或者缺失,或者不一致,对孩子的发展都很不利。父母应该理性地教导孩子学会面对现实,渡过危机。
(3)抑郁型孩子帮其走出阴影,从不健康家庭教育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失去正确的人生方向,更谈不上什么人生理想,其向上的潜能往往被严重挫伤或扭曲,这样的孩子怎能不百病缠身?抑郁常常是因为孩子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些打击可能来自家庭,可能来自学校。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被家庭的爱包围着,自小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遇到大的打击常常一味逃避。这样的情况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帮助孩子走出阴影,不离不弃。
(4)自制力微弱重要的是选择,不少上网成瘾者都有这个问题,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也不想这样下去,但是一接触电脑就情不自禁。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强。生活中要面对很多选择,选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选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选择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幸福。如果将人生的元素尽量简单化,那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选择的正确率越高,成功率也越大。
二、孩子人格偏离的表现
1、偏执性人格偏离倾向现象
偏执性人格偏离倾向,在中学生中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多疑:不信任别人,常将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
(2)敏感:对别人的批评反应强烈持久,对周围人的伤害耿耿于怀、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嫉妒:嫉妒其它人取得的更好成绩,拒绝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仇视强的竞争对手。
(4)自我援引:内指性,把与自己关联不大的事理解成是针对自己的。
(5)固执已见:坚持自己不合理的想法,拒绝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
多疑、敏感、固执已见、心胸狭窄、不能包容、宽待别人、蕴酿报复;一意孤行造成与周围人交流、交往的困难,这些偏执性的心理倾向行为,直接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封闭型人格偏离倾向现象
特征是在人际交往中被动胆小,害怕与周围人、老师、同学、亲朋好友交往,内心自我封闭、孤僻沉默,人际交往缺失、对周围人际环境、社会环境适应不良。
离群不合的中学生约占13%左右。调查发现,离群不合的学生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的占20%,不愿意与家长交往的占26.8%,不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占37%,不愿意与周围人(邻居、亲戚、家长的朋友、学校领导等)交往的占43%。孤僻、不合群的人格倾向,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容易形成寂寞、抑郁、烦闷、挫折感、自我封闭、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轻生、厌世感的滋生。健康教育所对浙江全省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13.3%的学生曾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
3、对抗性人格偏离倾向现象
学校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甚至对学校教育本身产生抵抗、排斥甚至与教育者产生敌意的对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无法找到情感勾通的的突破口,致使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失去威信和榜样的力量。家庭教育中,出现强烈逆反心理,发展到由最初的逆反心理转变成对家长教育的对抗心理。对教育者怀有成见、存有怀疑、惧怕和不信任感,不愿意和教育者真正交流感情、思想,惧学、厌学以至逃学、离家出走。
4、反社会型人格偏离倾向现象
许多专家认同,反社会型行为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也是目前校园暴力行为滋生的一个丰厚的基础。据有关部门调查,80%以上的城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反社会型行为,其中独生子女又占大多数。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顶撞老师、同学、酗酒、吸烟、寻衅、集结社会黑团体到学校斗殴等。
5、依赖型人格偏离倾向现象
中学生的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
(1)学习上的依赖:依靠父母的敦促完成学习任务,依赖教师对工作的安排与监督。学习自律性的建立,是依靠外在力量的。
(2)心理上的依赖:没有主见,不能为自己选择发展的空间、时间、方向,甚至兴趣爱好的发展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3)生活上的依赖:日常生活的独立能力低下,有的学生连基本的照顾自己的生活能力都还不具备。
总之,“人格偏离”就是对于社会的适应性不够强,或者说是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人格和行为上的偏差。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做好预防。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107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