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雅养生网导读:所谓的期待,就是希望事情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通常,我们希望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期待,但是,太多期待会让你觉得很痛苦,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太多期待会让你觉得很痛苦。
期待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身上,不管你是真心想为别人好,还是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人们总是很容易反抗那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
期待,得有一个对象,你希望那个人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当对方没有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你的期待就落空,你会觉得很痛苦。所以人生少点期待,降低点要求,也许你会过的更好。
为了达成期待,我们会费尽心思地想方设法控制对方。比如说,妈妈期待孩子专心做作业。可那个调皮的小男孩一会儿也安静不下来,不是要看电视就是把花瓶儿给打碎了,作业错得一塌糊涂。这孩子咋这么不让人省心呢,这会儿先不理他,等他爸回来后一定要狠狠地揍他一顿。揍他就是用武力来控制,还可以采用威胁、恐吓、诱惑等等手段。
控制对方,因为我们有着最善良的愿望,那就是为他好,这是以道理作为支撑和依据的。难道让孩子好好学习有错吗,那不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吗?自小就这么调皮,长大了还不把天给反了吗?再说,哪有不教管孩子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是的,我们经常是非常“理直气壮”的,拥有着不可辩驳的道理。我们通常是站在正确的一方的。于是,我们常常讲“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有时候,这些道理我们自己都不得不佩服。
可是,对方为何就那么固执而不肯改变呢,明明是他错了?
稍大一点儿的孩子,通常会纳闷地顶撞父母:“是的,你们讲的我都懂,可我就是不想听,就是听不进心里去。”有很多做教师的父母感叹,教育学生方面是优秀教师,而自己的孩子却让人颜面丢尽。原因在哪呢?原因就在于这些道理背后,做父母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对方“就范”。而事实上,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喜欢自主而不喜欢被人支配,孩子也是一样。因此,最正确的道理,力量也就最苍白,因为它唤起的是对方的羞耻感,对方被置于错误或者不够好的一方。换言之,为了达成我们的期待,我们通常不惜置对方于尴尬的境地。
如此执着于自己的期待,怎么会能够让对方乐意来达成我们的愿望呢?于是,失望与烦恼的到来,就不足为奇了。原因在于:
一旦执着于期待,情绪就会占据上峰,我们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你让我非常失望!”“我揍你,是因为你让我太生气了。”冲动是魔鬼,可是,当时我们真的太生气了。于是,打了儿子之后,又陷入到了后悔、自责的情绪泥潭之中。哎呀呀,真是烦死了,带孩子咋就这么难呢?
一旦执着于期待,超理智就会支配我们的大脑。我们之所以习惯于讲大道理,是因为我们把最后一点希望寄托于“真理”,非忽略了我们自己,也忽略了对方是人这一基本的事实。仿佛,服从于道理才是最重要的,人变得不重要了。
一旦执着于期待,我们就跟自己失去了连接,也跟对方失去了连接。不管是被情绪所控制或是超理智支配了我们的大脑,都标志着我们跟自己失去了连接。而且也跟对方失去了连接。我们完全被期待带跑了。我们的呼吸变得短浅而急促,慌乱成了我们的代表。我们连自己都找不到了,还能做什么,还能收获什么呢?
因为期待孩子学好钢琴,恼羞成怒地把孩子的手指都打肿了,好像孩子已经不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也不是孩子的父母了。我们完全失去了自己。
夫妻之间争吵,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期待对方改变。
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亦是如此。
比如演讲,因为期待得到听众的好评,我们演说时变得十分紧张,以至于紧张得无法表达,忘记了我们要讲的内容。比如写作,因为期待读者喜欢,常常无法下笔,总觉得自己写的不好,至于不能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因为期待,我们把所有的生命能量全部灌注在外界,也将自己迷失在了外面。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内在,为自己的期待负责,为自己负责。
有一次,我的一位来访者十分委屈地诉说自己的长辈是如何地挑剔和不讲道理。无论他怎样去讨好对方,都无法让对方满意。我问他:“你渴望长辈对认可你,肯定你,满意你,那么你期待他是个什么样的长辈?”“我希望他明白是非,有长者风范,那样他就能够看到我的好了”。“他是有长者风范的人吗?”“不是。”“可是,你却希望他能够改变。”简短的对话之中,我的来访者恍然大悟,说:“我根本不必委曲求全于他。”他省悟到,如能够如实地接纳长辈本来就没有风范的样子,而不是期待一位理想化的长者的时候,就不必苛求自己去迎合他了。回到内在,才能看到自己的渴望,渴望被认同、被肯定。
是的。我们需要回到内在来,需要透过渴望而看到我们自己。在渴望的层面,跟自己连接,也跟他人连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着手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才能获得更多的满足和愉悦。
为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从心理学上讲,对期望和现实的评估与调整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一套高级意识系统。其过程为:
初步判断--建立目标和期望--实施--反馈--修正目标和期望--实施--反馈--修正目标和期望--实施。
这是一个人类不断进步、或者说不断适应环境、不断认识自己的循环过程。
举个例子,假设你希望你100米自由泳游50秒,你跳下去游了一圈,游了1分钟,你这时候根据你的成绩(反馈)决定你是不是继续训练,如果继续训练有没有可能达到50秒,如果有可能,继续训练,过一段时间达到50秒,OK,第一阶段满足了,进国家队了。那么这时候第二阶段目标确立,向45秒进发,在冲击45秒的时候,发现自己身体条件不够,游不到45秒(第二次反馈),拿不了金牌,在国家队待着也没意义,那么修正目标,退役,经商。等等等等……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没什么太大失望。
假设你一开始看到刘翔跨栏12秒84,你觉得你也能跨,结果跨一个20秒。这个差距是比较巨大的,你看到这个巨大的差距,造成了所谓“失望越大”,因为你之前的期望过高了。这个巨大的失望,主观上阻止你继续向这个目标迈进。因为一则,你确实不具备那样的身体条件和实力,同时主观上,你很可能连继续训练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所以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反映的是故事的一个方面,即,当目标和期望制定的不合理时,或者与现阶段情况差距过大时,往往就会失败,而且造成的失望就越大。不过相反的,故事的另一面是,如果目标和期望客观上虽然很高,但自己又有充足的把握和实力完成目标,且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终达到目标,这便不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了。
综上,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只是一个片面的说法,指的是当目标与期望与指定不合理导致的失败后的反应。并不是说,所有高希望都一定导致高失望。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320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