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一样,今年高考前后,对高考的高度关注、对考生的格外关心,成了炎热七月里的一道特殊的景观。有人(多半是家无考生的人)也许会呼吁别把考生宠得太过分了,但只要高考制度没有大的改革,只要高考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有相当的分量,人们就不得不关心那些寒窗苦读十余载,期望一步中举皆大欢喜的高考考生。
本报记者对协和医科大学心理专家的采访,集中反映了一部分考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似乎可称之为c),提醒家长、老师和学校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心理调节与情绪疏导。这方面的工作人们以前做得很不够,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些家长和老师在为考生提供宽松的外部物质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已经绰绰有余,但如何帮助考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内部心理环境,人们却普遍知之不多,有时甚至因此引发了一些悲剧性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注考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度过分数及录取分数线公布之后这一个星期左右的非常时期,这项工作既不容易也比较容易。说不容易,是因为它本来是心理医生的任务,有一定的专业性,加之中国人传统上不注重人际之间的交流,有人将心理问题一概视之为心理有毛病,不习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来缓解内心世界的紧张冲突,所以往往不是把问题看得太轻,就是把问题看得太严重。说比较容易,是因为它最终只能主要依靠家长、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考生的一点一滴、一分一毫的关切、安慰、鼓励、劝导来完成;其最终目的,是要让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的考生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未因为考砸而被否定和取消,也让那些金榜题名、满面春风的考生意识到,考上大学不过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今后的道路上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创新。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17077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