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乐雅养生网导读:如何高效学习呢?时间总是走的那么快,怎样能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多出来?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就相当于比别人多活很多年。那么如何高效学习呢?现在就来看看。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
乐雅养生网导读:如何高效学习呢?时间总是走的那么快,怎样能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多出来?那些多出来的时间就相当于比别人多活很多年。那么如何高效学习呢?现在就来看看。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着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
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心流 / 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如何高效学习?你需要知道:学习的仪式,学习是方式,复习的重要性。
学习应该有仪式。
在回答什么是学习仪式之前,大家先想一下春节过年有哪些仪式:穿新衣服,贴春联,拜祭,放烟花爆竹等等。如果春节没有了这些仪式,你会觉得没有了年味,对吧?反过来,假设一个人昏迷了很长时间,当他醒来看到家家户户贴春联,放烟花爆竹,尽管他不看日历,也会立刻进入春节过年的模式。第二个例子,「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火到大妈大爷都追着看,其中设置的导师听到喜欢的声音按灯转身这个环节,也成为这个节目一大特色。其实转身环节也是一个仪式,导师转身了,就代表歌手被选择了。例子举完了,大家对仪式也有了了解。
回到学习本身,过去当我们下定决心学习前往往会先打开虎扑看看今天比赛比分,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出去买个雪糕犒劳自己等等,结果几个小时过去了,书的封面还没翻开,这样的学习非常低效。现在我们需要为学习创造一种仪式,当仪式开始,你就开始学习,不做其他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慢慢的你会养成条件反射,仪式开始,立马进入学习模式,这样学习才最高效。
如何创造学习仪式?如果目标是通过看书学习,可以使用「offtime」这个应用,设定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内手机所有应用处于冻结状态。当然电脑也最好是保持关机状态。如果目标是用电脑学习,比如说写作,看电子书之类的,你的电脑就不要打开其他网站,如果中途确实需要上网做其他事情,可以通过手机去完成。久而久之,当你打开电脑,你立刻进入电脑学习模式,而不会去想打开其他网站。
学习需要不同方式。
一般来讲,学习有三种方式:「从书本学习前人的知识」;「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从自己的过去总结经验」。绝大部分人不会局限一种学习方式。后两种方式,在此不展开说,重点说一下第一种:通过书本学习。
通过书本学习又包括看纸质书、电子书还有听书。虽然如今看纸质书不像十几年前那么流行,但看纸质书可以边看边做笔记。另外一方面,通过平板电脑,kindle等设备看电子书越来越流行,最大的优势是携带方便,随时随地能看。无论是看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要用眼睛去看,长时间用眼,再护眼的纸质或者屏幕都会让人疲劳,而且在一些场合比如搭车或者躺在床上,不适合用看的方式,这时候听书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视觉,听觉交替运用,让学习更加高效。不过听书,更适合历史类、小说类书籍,因为不太需要脑子去抽象思考。笔者试过春节短短一周假期期间,利用早上赖床和饭后洗碗这段时间听梁文道先生的「一千零一夜」读书栏目,听完了二十个二十分钟的音频,收获颇丰。
学习需要注重复习。
大家都知道人会遗忘,当我们有了大量知识输入,要想尽量遗忘得少,必须及时复习。相信大家都听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按照遗忘规律去重温所学知识,才能让学习更高效。重温所学知识,不必想首次学习那样,从头到尾学,只需要浏览所做的笔记。说到作比较,这里推荐微软的OneNote,OneNote最大的特点是随时都在保存,不必担心所做的笔记因为断电或者忘记保存而丢失,而且OneNote有PC和移动端,更加方便去复习。
说到复习,除了重温笔记,向他人输出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在教导他人的时候,脑袋需要检索,组织存储知识,进而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检验了自己对知识是否真正懂得。
本文地址: https://cnleya.com/read-9433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乐雅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乐雅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